长信殿正殿之中,案桌上摆满了书卷册子,一众红服、蓝服的官员正在忙忙碌碌地走来走去。</p>
一袭玄色宽袖蟒袍、五官俊美的男人,端正地坐于书案前,目光一丝不苟地落在手中的账册上。</p>
“殿下,这笔是皇上说的,给您的东宫修建清舆殿的货款,预计费银一百万两,请您过目一下。”工部尚书年淮拿着一本红册,恭敬地递到太子面前。</p>
“修清舆殿?”李承郾凛了凛眉,接过账册,“何时说的?”</p>
年尚书笑:“太子殿下您日理万机,不记得了。是殿下上次回京之时,皇上感怀您解决多地新旧难案,特意赐于殿下的宫殿。负责项目的高大人,已经开始设计图纸了。”</p>
南明帝继位以来,延续着先帝的政策,政见上无功无过,算是稳住了先帝打下来的局面。</p>
但在享乐上,向来是从不吝啬的。</p>
他继位之后,除了皇宫之外,又在承德修建了冬、夏各两座宫殿,费时五年,花费白银近千万两。</p>
这座清舆宫,也是南明帝为太子入夏的时候避暑用的。</p>
“孤竟未记得。”男人敛了敛眸,思索了片刻,又开口道,“修缮宫殿劳民伤财,让高大人停了吧。”</p>
“孤改日会去同父皇禀报。”</p>
年淮闻言,面色露出片刻的诧异。</p>
李承郾望着他,眸色沉沉道:“怎么,年大人觉得,这宫殿该建?”天才一秒钟就记住:(</p>
年淮连连低头否认。</p>
修缮宫殿于大多数人来说,当然是无好过有了。</p>
于国库而言,一百万两说多不多。但对于百姓来说,可以解决一个大省百姓三年的粮食问题,可以修缮十座大堤、让十处沿河庄稼的百姓免于水患之苦,可以让边疆的军兵在前线安心保家卫国,不再有后方粮草不足之忧。</p>
对于皇室来说,一百万可能不过是一个宫殿,但对于天下人来说,那是命啊。</p>
尚书再抬头时,望着面前年轻俊朗的青年,年迈的脸上流露的全是欣赏与钦佩。</p>
李承郾方才的话流入了殿内所有人的耳中。在场所有工部官员,无一不从心底里地感动和充满归属感。</p>
有这样一位顺天悯民、怀济天下的未来之君,实乃百姓之大幸、天下之大幸啊。</p>
殿内所有官员,纷纷不谋而合地掀起官袍,跪拜地上:</p>
“太子仁德。”</p>
身旁的年尚书也随众跪了下来。</p>
男人眸色似是闪过片刻的诧异,随即顿了顿,会意地淡声道:“众大人们快请起吧。”</p>
年尚书被李承郾扶着起来,眼神饱含恳切地望着他:“太子殿下如此体恤民心,定会受尽天下人敬仰。臣愿当永追随皇上与殿下。”</p>
其他人亦附声:“臣愿当永追随皇上与殿下。”</p>
“孤不在意天下人的敬仰。”</p>
“倒是各位大人。”男人顿了片刻,似是轻笑,“每次来孤这里,心中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