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昌平君则直接无视,丝毫没提。
荆轲听了,心里暗笑,这昌平君还真是敢说,我燕赵十余万大军出征,最后空手而归。秦国割让几个城池,不但是被赵国当时差不多搬空了的,还是只割让给燕国,借此挑拨燕赵关系。
而秦燕同盟,明显是想要燕国放弃燕赵之盟,让秦国可以趁机攻伐三晋而毫无后顾之忧。
这样的条件,别说荆轲,任何一个不太窝囊的使臣也不肯答应。荆轲当即表示,昌平君之议不妥。随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
这次战事,乃是因秦国出兵北上攻燕而引起的,秦国当然要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,两国既然要和,现有燕赵所占的太原、上党两郡城邑,自然要归燕赵所有,至于燕赵之间如何区分,那是燕赵之间的事,和秦国无关。同时,为了表示秦国议和的诚意,秦国应当将太原郡汾水以东的介休、中都、邬、京陵、祁、阳邑尽数划归燕国。
至于结盟,荆轲很不以为然,道是和秦国结盟,常受秦国之欺,比如当初太子和昌平君商议之事,后来演变成两国敌对,还不是因秦欲以计诈之。
不过,如果秦国愿将太原郡全部割让给燕国的话,考虑到秦国如此心诚,那燕国转而和秦结盟,倒也无妨。
至于互派质子,如果结盟,那双方各以大王之子为质,倒也甚好。
荆轲也是狮子大张口,昌平君听着,虽然知道这是荆轲讨价还价的方法,也甚觉好笑。不由面露讥讽之色。荆轲却是不管,只管先抬出来再说。
双方各有宾客僚属,各自主使说罢,当然都上来帮腔,或是正面驳之,或是旁敲侧击。嘴里说的冠冕堂皇,暗地里却绞尽了脑汁算计。折腾了两个多时辰。双方终于都回到了比较现实的立场。
两国结盟的事,已经不再说了,只是议和停战。
但停战的条件,却是还有不小的差距。昌平君最后的提议是:太原郡各城,燕赵全部归还给秦国,燕军退回到句注塞北面。上党燕赵已占诸城和平坦城,归燕赵所有。
而荆轲则提出:燕赵目前所占太原、上党诸城必须归燕赵所有,秦国需割让河济之间两个县给太子,做为太子丹原先在秦受封昌安君的封邑。
口枪舌剑了半天,双方也知道这事一时也谈不下,遂暂时终止,待明日再议,昌平君在府中,大摆酒宴,招待燕国使臣一行。
同时,昌平君又令人请来诸国质子、使者,一同宴饮。荆轲暗笑昌平君到了此时,还要用计,也不点破,任他行事。
昌平君四日两宴,那些诸侯之人却是暗自叫苦:这昌平君之请,不敢不来,但来了,又不能空手,还要多备厚礼,一顿饭而已,这价码可是够高的。
昌平君府上,烛火辉煌,歌舞不断,那些诸侯之人,虽然心疼自己出手的金玉之礼,但看到燕国使臣高居上位,也看出这和上次不同,言语之间试探之时,昌平君却不隐瞒,道是两国正谈盟和之事。
两国之战将近一年,如今燕赵使者在诸侯者皆倡合纵之事,原本荆轲在秦,诸侯之人虽然知道这是燕有欲和之意,但秦人冷落荆轲,秦燕不和,战事就不会停,对于诸侯总是进退有据,但今日两国盟和已经开始商谈,看样子还颇有进展,这对于诸侯来说,可就大不相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