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来打工好几年了,也时常看见城里街道上的广场舞,也看见过扭东北的大秧歌的。可我还是留恋老家的东北人扭的大秧歌。</p>
我这一代人都是六时年代的生人,小时候家里到学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娱乐活动的,开个运动会能听到鼓声打歘的声音,已经就很兴奋的了,更很少看到歌舞的。</p>
我家居住在伊春市浩良河的小镇子里。那时候,镇上的人口也不太多,镇上和铁路的工作人员住砖瓦房的都很少,农村大部分都种粮食的,而且住的都是草房。</p>
我十几岁时就喜欢听音乐,一到年节上就更喜欢家乡人扭的大秧歌了。听那鼓点声声,配合着打歘的声响。那真是让人感觉到好玩又高兴啊。</p>
东北的冬天实在是冷,有时冻得我的小手小脸通红的,还跟着扭秧歌的队伍走着。学着扭动着身躯。</p>
大了的时候,念高中时,村上让一家出个代表扭大秧歌,我就代表家里去大队与那些来自六个生产队的秧歌队的代表。与那些比我年龄大很多的大人们一起学扭大秧歌。</p>
那时,扭大秧歌挣工分的。有两年我都参加了扭大秧歌。挣的钱都填补家用了。</p>
那时候,冬北最时兴采高跷了。我的老家还有一副高跷呢。</p>
每年过年之前,大队书记就安排各个生产队选扭秧歌的人了。我们村上的秧歌队,有地蹦子,有采高跷的。别的生产队也是这样的。队长派人去选购彩灯的纸和扭秧歌的彩绸。五彩纸和五色彩绸,都发到各家各户,高跷有高的,有矮一点的。脚跟部都订了马掌。防滑的。高跷采到雪地里,发出格滋格滋的声音。可有节奏感了。</p>
我当年用的头上的花冠和高跷,还有灯笼都是后院队长家里帮扎的。</p>
那时候,都是纸糊的灯笼,也有的人扭秧歌时把灯笼给烧着了。剩下了铁丝框架子。那也不停的还扭。扭大秧歌也可有瘾了。扭着,蹦着,满身都是汗。再冷的天里,也不觉得冷了。</p>
过年到十五,有时都扭半个月,从镇上到乡下,有时过了河去河北的村屯里扭,最远的地方就是坐火车去南岔区上扭大秧歌的了。</p>
去区上演出,都是选那些高手,面相好看的,能歌善舞的。会蹦会跳的。会扭又惹人愿意看的农民。</p>
村上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是在扭秧歌的过程中交上了朋友,谈情说爱了。</p>
我们村上的牛半仙和刘霞就是扭大秧歌扭到一块的了。还有刘六指头与他媳妇。别的队的也有这样的扭秧歌扭成一家人的了。</p>
那时候,真的好玩的。这是我们镇上最迷人最让人欣赏的活动了。</p>
那时候,也没有别的音乐器材,也没有什么音响。后来这些年都有了收音机,电视机了。村里那些年能买上电视机的,黑白电视机,也是八十年代末了的时候。</p>
可扭大秧歌,直到分单干后,村里现在还组织扭大秧歌呢。</p>
采着鼓点,敲锣打鼓声不断,声声入耳,伴随着鞭炮声一阵一阵的劈利花啦,响彻云霄。兴奋的我们整夜整夜的都不睡觉。</p>
小时候,过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