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在修真界种了三百年菜的我回来了 美少女 第339章 张冠李戴

江晚预想到华华揭露“金砂贝”真相的视频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,但没想到反弹的风浪会如此汹涌猛烈。

视频刚发布不到半小时,就因“被多人举报”而遭到平台下架。

华华重新上传,添加了更详细的说明和图片对比,结果依旧难逃被迅速举报下架的命运。

显然,有一双甚至很多双看不见的手,在幕后有组织地进行打压。

“姐姐,他们又举报了!”华华看着再次变灰的审核界面,气得小脸通红,拳头紧握。

然而,互联网是有记忆的。

在视频被下架前,已有不少手快的粉丝进行了录屏,并开始在各个平台自发传播。

真相如同星火,在试图被扑灭的同时,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悄然扩散。

很快,针对性的“洗白”和混淆视听的言论也开始大规模出现。

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率先发声,语气看似客观中立:“关于贝壳的名称,各地有各地的叫法,这很正常嘛,就像我们这里叫‘土豆’,也有很多地方叫‘洋芋’,有的地方说的‘红薯’是指红皮白心的凉薯,而另一些地方则是指红皮黄心的番薯,‘金砂贝’这个名字,在不同海域指代不同的贝类,存在个体差异和称呼差异,何必上纲上线说谁真谁假呢?可能就是叫法不同而已。”

这番“地方差异论”迅速得到了大量水军和不明真相网友的附和。

更有甚者,一些自媒体号直接跑到大型海鲜市场,镜头对准摊主,诱导性提问:“老板,你们这的金砂贝是哪种?”

那些摊主自然指着自己摊位上那些个头膨大、颜色鲜艳的“冒牌货”说:“就这个啊!最肥最鲜的就是金砂贝!”

视频剪辑后广为传播,试图营造一种“市场公认”的假象。

舆论一时间变得扑朔迷离,很多人开始动摇,觉得或许真的只是一场“名称误会”。

眼看华华和那个遥远的小渔村就要被淹没在“法不责众”的歪理和精心编织的谎言中,一直关注事态发展却未曾直接下场的江晚,终于站了出来。

她没有选择华华那样的视频形式,而是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段冷静而有力的文字:

“我们尊重地域文化,允许个体存在差异,也理解口头称呼的流变。但有一个基本原则不应被混淆:一个在学术上有明确记载、有特定生物学特征的物种名称,不应被商业利益驱使下的、指鹿为马式的‘俗称’所窃取和顶替。”

“这就好比,不能因为有人把苹果叫成了‘红梨’,就说真正的梨子是假货。‘金砂贝’在海洋生物学中有其明确的界定,它特指一种外壳带有金色斑点、生长周期慢、个头偏小但风味极佳的特定贝类,现在,有人用添加剂催肥的普通贝类冒充它,并反过来诬蔑真品为‘次货’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‘叫法不同’,而是赤裸裸的造假、欺世盗名、以及对原产地渔民劳动成果的掠夺!”

“我们要抨击的,正是这种企图用谎言篡改事实、用强势剥夺弱势话语权的行为!”

这段逻辑清晰、立场鲜明的发言,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,将讨论的焦点从模糊的“名称之争”拉回到了清晰的“真假之辩”和“商业伦理”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