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去,各寺监只能先奉令去办,还要经自己审阅之后才能再行上奏,如此一来,不但给了自己和诸寺监列卿私下沟通训示的时间,还可经过私下的交流,了解他人的看法,一则为将来正式商议辩论做好准备,二则也可以先行说服一些列卿给予支持。
同时这细化之后上奏,别人看到的是完整详细的执行规则,本身就可以将很多疑问解决掉不说,还可将一些发对者的思路给引导相应的方案当中,让反对者从全面反对变成对某些条文细则的挑剔和否定,那样不但不是变革的阻力,反而因其反对,能使方案细则更为的完善。
不得不说,这姜还是老的辣呀!
殿中大臣,有一些确实被太子左一事,右一桩的,都给绕的糊涂了,听大王这么一说,可是正中下怀。太子丹和国相范增领着众大臣都是齐声称诺,各自下去。
随后几日,每日例行朝会之后,太子丹都是约见相应大臣,探讨商议各项细则之事,公子隆、易阳君、鞠武、范增、郦生、张耳、韩非、阳庆、吕览、尉缭、贯高、荆轲这些人,或是宗室大臣,或是三公,或是该管寺监,几乎天天都要聚在一起,参谋诸事,经过半个月的时间,陆续将太子丹所奏诸事细细敲定完毕,陆续公布于朝堂。
参与拟定细则之人,可说是囊括了朝中各系人物代表,这参谋的过程,也就成了来回折冲妥协和说服的过程,同时这些人回去,又陆续给自己手下亲近之人解释商议,等正式条文出来,这反对者还真是寥寥无几。燕王喜一一核准,颁行国内。
其中这民功爵共分了十一级,从低到高,乃是:宣力忠臣、宣义忠臣、宣德忠臣、宣力功臣、宣义功臣、宣德功臣、宣力勋臣、宣义勋臣、宣德勋臣、辅国良臣、功勋良臣。
关于这民功爵的授予权,则是由郡县或朝臣提名后,由相应的县郡议政院核准后,上报吏爵寺,报经相国审核,授予爵位和凭证。民功爵的颁授,每年进行一次。并制定了各类人提名的不同详细标准。
至于新的服饰、车马、礼仪等事,还真是让公子隆和翰林院好好的头痛了一番,无他,其中牵扯太多了,别的不说,单是服饰,从大王、太子、到朝臣、庶民、奴仆、那都是规定的细之又细,更别说还要涉及房屋、车马、配饰,印玺、殡葬等等,先别说改动,单是把旧有的那些相应规定找出来,竹简都足足拉了有五车之多。
太子丹看了,不由感慨,不愧是以礼治国呀,这繁复之礼,除非整日侵淫其中,那个人能搞得清楚?难怪后世每朝每代,一旦鼎革,总要寻找前朝大儒旧官,先行恢复礼制,要不是这样,后人哪里能记得清楚。
对于这件事,太子丹的理念很清楚:那就是简化,融入新需求。
对此太子丹解释道:周以礼乐治国,分上下,定秩序,故礼仪周全繁复。如今诸侯争战,以事功为先,繁礼缛节,难以适应,需简便易行,方好推行天下。
况如今所用,与数百年前大不相同,先时所贵之物,如今大为平常,古时非王侯不得见之物,如今官吏富民,尽皆有之,非限定使用,则不利生产。
况北方之民,原非华夏之人,以礼教化,可变蛮夷为华夏,唯北人原本愚昧,繁文缛节,其岂能学得?教而不会,等于未教,反不如简化而教之。简而